12月10日,谷歌在官方博客中介绍其推出了最新的量子芯片Willow,引发加密社区对量子计算攻击话题的再度热议。量子计算是否会破坏现有的加密安全机制,特别是对比特币等主流加密货币构成威胁?
部分是受到消息面影响,根据Coinglass的数据,一次剧烈的加密市场回调在24小时内触发了17.58亿美元的清算。比特币一路从10万美元下跌至94,000美元,跌幅约6%。以太币与其余山寨币则更为惨烈。从昨晚的高点算起,以太币最低出现约10%的跌幅,其余山寨币跌幅则高达20%。
机会在你面前你捡了吗?而去关心量子计算会不会把加密搞死,技术不懂就不懂,但成本的投入你得会算账,无论是挖剩余的比特币还是现有比特币的安全问题,用量子计算机搞加密是盈大于亏还是用爱发电只为搞死你?
比特币协议如果我们进行特别的精简,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挖矿(基于 hash)、交易(基于椭圆曲线的签名)。要能在短时间内来攻击比特币 hash 和签名,估计需要一台大约拥有 1300 万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才能在 24 小时内完成解密。相比之下,谷歌的 Willow 芯片虽然是一次重要的进步,但它只有 105 个量子比特,这需要的算力可能就像马斯克说的那样得在所有的沙漠里安上太阳能才够,用大炮轰蚊子成本上不划算。
不过倒是之前的一些远古钱包因为使用Pay-To-Public-Key格式,这种格式会泄露公钥,一旦公钥被公开,针对 ECDSA 调整过的 Shor 算法可以在理想的量子计算机上运行,以多项式时间(polynomial time)找到私钥,这些也包括中本聪的100万个比特币,而现在的加密钱包已经不使用这种格式,V神也提出了一种减轻量子计算风险的方法,他在 3 月的 X 帖子中解释称,通过简单的硬分叉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用户需要下载新的钱包软件,大多数用户将不会丢失资金。
当然!比特币是一直持续演进的,未来就可以引入例如基于hash的Lamport签名。也可以引入抗量子的如基于格的密码等。而且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软分叉来激活的。除了开发者之外,良好的使用习惯也能有效防御量子的威胁。例如,每次更换接收地址(一次一密)而不是复用地址。还可以在量子计算机能产生足够威胁前,将资产转移到相对更安全的隔离见证地址中等等。
量子计算机的成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区块链的加密算法也会不断迭代升级,二者必定进入长期博弈,共同推动彼此技术进步发展。
而在同一天,另一件大事也影响着比特币的走势。微软的主要股东在投票中反对将比特币纳入公司资产负债表,认为将比特币纳入公司资产负债表不符合股东们的长期利益。他们担心比特币的高度波动性会对公司的财务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并且不确定这样的投资是否能够保证为投资者带来正向回报。市场情绪也因此受到了一定打击。
现在三权合一的特朗普拥有的权力和野心超越了以往的制定者包括2016年的自己,但离他真正大展手脚的一天还有一个多月,而且还有西方圣诞节和东方春节的流动性变现需求,市场的震荡也会加剧,机会也在其中,祝安好!